因斯布鲁克自罗马时期以来重要的历史事件总汇
因斯布鲁克历史事件表
马克西米利安逝世500周年纪念
这位著名的哈布斯堡皇帝逝世500周年,因斯布鲁克已成为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这座城市留下了他诸多的印记:他建造了城市的标志黄金屋顶,以及宫廷教堂中高于真人,令人影响深刻的28尊铜人。
2019年因斯布鲁克音乐之家建成开放
2018年10月世界攀岩锦标赛
2018年9月世界公路自行车锦标赛

新建的帕切科夫尔缆车(Patscherkofelbahn)正式投入使用。
2017年12月世界青少年攀岩锦标赛

费迪南二世执政蒂罗尔450周年

费迪南执政蒂罗尔450周年纪念。这位狂热的收藏家扩建了阿姆布拉斯宫,以保存和安置他奇珍异宝,这些藏品今天依然可以参观。
2017年Crankworx 因斯布鲁克

这一风靡北美和欧洲的山地自行车花样表演首次在因斯布鲁克自行车公园举行。
2017年6月因斯布鲁克的山地自行车公园在穆特牧场(Muttereralm)建成。

因斯布鲁克攀岩中心建成并对外开放。 中心拥有室内和室外区域的巨大攀岩景观,提供现代化的多样攀岩体验。 因斯布鲁克攀岩大厅也是国际顶级运动员的训练中心。
2017年国际儿童冬季运动会 因斯布鲁克作为儿童冬奥会的举办地

因斯布鲁克音乐之家诞生了——因斯布鲁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Erich Strotz" 在126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投标。

拆除市民大会堂
市政礼堂被拆除。这座古老的建筑,在二战中被毁,战后按照当时著名建筑师法兰茨•鲍曼(Franz Baumann. )的设计重建,在因斯布鲁克会议中心投入使用之前,这儿一直作为城市的多功能活动中心。建筑中最珍贵的保护文物的是大厅内出自于著名画家马克思•维勒(Max Weiler)的湿壁画,这幅于1960年创作的作品是画家本人第一幅大型的抽象画作品。
2015年第一届青少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因斯布鲁克举行。

蒂罗尔全景博物馆

位于柏基瑟尔山的博物馆展出巨型油画以表现1809年蒂罗尔农民反抗拿破仑和巴伐利亚联军战争中第三次起义的激战场景。这幅由德国现实主义画家采农•迪门斯(Zeno Diemers )创作的画作面积达一千平方米之巨。
2011年一切都会好的

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大为•奇博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的蒂罗尔百货大楼开张营业。
2010年女皇大街的重新改建——改建的总设计出自于设计师团组“Alles wird gut“(一切将更美好) 。

欧洲足球锦标赛

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因斯布鲁克作为比赛团组D:包括瑞典,俄罗斯,希腊以及西班牙等国的主赛场。
洪格堡地铁

洪格堡地铁竣工通车。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莎赫•哈迪特(Zaha Hadid)设计的充满未来感的地铁站成为这座城市的新景观。
2007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因斯布鲁克和邻近的小镇塞菲尔德举行。

因斯布鲁克的新建筑

由建筑设计师萨赫•哈迪特(Zaha Hadid)设计的滑雪跳台建成,赢得2003年/2004年的国际建筑师奖。2004年由多梅尼科•裴劳尔特(Dominique Perrault)设计的市政府精品购物廊建成,同年火车总站修建完成。
2002年至2003年冬奥会在因斯布鲁克举行。

因斯布鲁克成为天主教主教辖区。

1919年之前,因斯布鲁克从属于主教辖区博列克森(Brixen),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地利战败,属于南蒂罗尔的博列克森划归意大利。直至1964年因斯布鲁克才成为天主教独立的主教辖区。
1964年马克思•维勒(Max Weiler)

由画家马克斯•维勒为洪格堡(Hungerburg)泰蕾西娅教堂所作壁画中,一个蒂罗尔农民把长矛直刺受难耶稣的形象引发了民间巨大的争议。
1946年至1947年之间 因斯布鲁克在多次空袭中受灾严重。大教堂、威尔顿修道院、火车站、玛利亚•特蕾西娅大街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第一座阿尔卑斯高山建筑落成

由设计师法兰茨•鲍曼(F•Baumann)设计的第一批阿尔卑斯高山建筑在塞古拜和哈弗列卡建成。与萨赫•哈迪特新建的北链山缆车融为一体的古老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并获得多次建筑奖项。
铁路网络
通过下因河河谷,勃莱纳和阿尔贝格铁路的建造,被纳入欧洲铁路网络体系。
修建了霍夫堡中的皇帝公寓

十九世纪中叶在霍夫堡中为皇帝法兰茨•约瑟夫和皇后伊丽莎白(又名茜茜)以晚期洛可可华丽风格建造了皇帝公寓。
1850年因斯布鲁克成为蒂罗尔的首府城市

因斯布鲁克替代美朗( Meran/现属南蒂罗尔,在意大利境内)成为蒂罗尔首府城市。在此之前因斯布鲁克是哈布斯堡旁系支脉(1420年-1665年)的官邸所在。
重归奥地利

蒂罗尔重新回归奥地利。经过巴伐利亚十年的统治期之后,在维也纳大会中奥地利皇帝法兰茨重新获得对蒂罗尔的统治权。
安德烈•霍夫(Andreas Hofer)

安德烈•霍夫领导的蒂罗尔农民起义成功地阻击了拿破仑和巴伐利亚联军。起义遭到镇压后,安德烈•霍夫于1810在意大利曼图旺被枪杀。至今他仍被视为为自由而战的民族英雄而受到敬仰。
凯旋门

因玛丽娅女皇之子雷奥波德(Leopold II)和西班牙公主玛丽娅•卢德维卡(Maria Ludovica)的婚礼和女皇丈夫神圣罗马德意志皇帝法兰茨一世的去世而建。浮雕出自雕塑家巴尔塔沙•穆尔(Balthasar Moll)之手,建造凯旋门所用的材料来源于被拆除的中世纪古城的城门。
1765年至1770年霍夫堡的改建

根据玛利亚女皇的授意:建造一座“阿尔卑斯之中的美泉宫”,来自于维也纳的著名艺术家们把因斯布鲁克的宫廷建筑改建成晚期巴洛克的风格。他们是:尼克老斯•帕卡西( Nikolaus Parcassi), 康斯坦丁•冯•瓦尔特(Konstantin von Walther) 和法兰茨•毛佩琪(Franz A. Maulbertsch)。
1740年至1770年重建圣雅各布大教堂

来自于福森的约翰•雅各布•亥克蒙(Johann Jakob Herkommer)以巴洛克中期风格建造了圣雅各布教堂。祭台上悬挂的是卢卡斯•嘎纳(Lukas Cranach)的名画《救难圣母像》。教堂以雅各布传说为主题的壁顶画和石膏装饰则出自德语区著名工匠阿萨姆兄弟之手。
1717年至1722年安娜柱

这座屹立在玛丽亚•特蕾西娅大街上的大理石群雕是为了庆祝巴伐利亚人撤军而建。在西班牙王位争夺战期间,巴伐利亚曾入侵因斯布鲁克。
1703年洛林家族在因斯布鲁克的统治
因斯布鲁克成为洛林公爵的官邸。这一家族作为哈布斯堡派遣的地方长官管理蒂罗尔地区。通过婚姻两个家族缔结了联盟,从1736年开始通过哈布斯堡的玛利亚•特蕾西娅和洛林家族的法兰茨•史蒂文的婚姻使其后代获得“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双姓。
1669年至1803年建立因斯布鲁克大学。

因斯布鲁克大学全名为雷奥波德•法兰茨大学,前者是这座大学的建造者——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皇帝雷奥波德一世,后者是结束巴伐利亚十年统治之后再度统治蒂罗尔的第一任奥地利皇帝法兰茨一世。
1669年哈布斯堡帝罗尔旁系结束

西格蒙•法兰茨(Sigmund Franz)作为最后一位统治蒂罗尔的哈布斯堡旁系去世。哈布斯堡的雷欧波德一世(Leopold I)收回对蒂罗尔地区的统治权,从此蒂罗尔由维也纳派遣地方长官进行管理。
1655年至1665年哈布斯堡大公爵弗迪南•卡尔(Ferdinand Karl)

弗迪南•卡尔大公特邀意大利作曲家切斯蒂(Antonio Cesti )作为宫廷乐团总监,并建造了皇家歌剧院。1665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访问因斯布鲁克期间,在此皈依天主教,为庆祝此事成功地首演了意大利作曲家皮特罗•安东尼奥(Pietro Antonio )的歌剧《L‘Argia》。
耶稣士教堂

1627年原教堂坍塌,由本地著名的建筑师克里斯朵夫•巩普(Christoph Gumpp)主持重建,巴洛克早期风格,并拥有地下墓穴的耶稣士教堂因此成为哈布斯堡旁系家族成员(雷欧波德五世家族)最后的安息之地。
1629年美第奇家族的克劳迪娅
哈布斯堡大公爵雷欧波德五世与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公主克劳迪娅(Claudia Medici)结婚,引入意大利歌剧。1632年至1646年在雷欧波德去世后克劳迪娅接管蒂罗尔的统治,期间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节日大厅,并在商业重镇波茨纳(Bozner/位于南蒂罗尔境内,现属意大利)设置意大利和德语的双语贸易仲裁院。
1626年哈布斯堡大公爵雷欧波德五世

哈布斯堡大公雷欧波德五世( Leopold V)接管蒂罗尔,建造了“柯美迪之家”。这是阿尔卑斯北部地区最早的一家歌剧院(现在成为会议中心的一部分)。1629年把阿尔卑斯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的圣母像《救难圣母》带到因斯布鲁克。并为这座城市留下一座以他骑马塑像为主体雕塑的雷奥波德喷泉。
1618至1632年哈布斯堡大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三世

哈布斯堡大公爵,天主教团体德国骑士勋章团领袖马克西米利安三世(Maximilian III)统治蒂罗尔。他位于圣雅各布大教堂的纪念陵墓出自卡斯帕•格拉斯(Caspar Gras)之手。在因斯布鲁克卡普奇纳(Kapuzinern)修道院依然留存着他身前的隐修处。
1602年至618年哈布斯堡大公爵弗迪南二世

弗迪南二世(Ferdinand II)与威尔斯家族的菲丽平娜(Philippine Welser)结婚。他曾担任波西米亚的地方长官,1564年获得对蒂罗尔和福阿尔贝格的统治权。在位期间以文艺复兴的风格重建阿姆布拉斯宫殿,并建造下宫保存收集的珍贵藏品,被视为欧洲中部最古老的博物馆。
1564至1595年阿姆布拉斯宫殿

由中世纪古堡改建,作为弗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居住的宫殿,其建筑群包括西班牙厅,这是阿尔卑斯北部地区第一座独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节庆大厅,今天成为阿姆布拉斯宫廷音乐周的表演厅。此外艺术和珍宝馆,浴室以及哈布斯堡成员肖像馆都是深受喜爱的景点。
1564年至1572年马克西米利安德纪念陵墓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纪念陵墓工程:28尊高于真人的陪葬铜像,选自于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和影响欧洲历史的重要人物。由24块汉白玉浮雕镶嵌的大理石石棺。德语区范围内意义极其深远的帝王陵墓。 1553年-1563年期间,在马克西米利安的曾孙弗迪南主持下,建造了宫廷教堂以存放铜像和空棺,马克西米利安本人则安葬在维也纳新城的家族陵墓中。
黄金屋顶

这座由马克西米利安出资建造的,由2657块包金铜瓦镶嵌的豪华悬楼于1500年完工。浮雕的主体部分是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 I)与他的两任妻子,还有马克米利安与他的谋臣和弄臣,围绕着他们的是跳着毛尔斯肯舞的舞者。建筑师是尼克拉丝•图林(Niklas Türing)。黄金屋顶内部有一座以纪念它的建造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主题的博物馆。
1500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接管蒂罗尔。因斯布鲁克成为他最喜欢的陪都,在他的统治期间,设置各种管理机构,如财政部、军械库并资助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如丢勒进行艺术方面的创作。这座城市因此经历了文化和经济的空前繁荣。
1490至1519钱币国王西格蒙德
腓德烈之子“钱币国王西格蒙德(Sigmund )” 在哈尔建造铸币厂,在哈尔铸造的银币“塔拉”和“古尔迪纳”成为流通一时的通用货币。与苏格兰公主爱伦娜结婚,接纳人文主义者进宫。开始建造因斯布鲁克皇宫。因过度挥霍而被免除统治权。
1486年哈布斯堡公爵腓德烈四世
“空口袋的腓德烈(Friedrich IV)”——这位哈布斯堡公爵被卷入罗马天主教纷争,在康斯坦茨(Konstanz)的天主教大会中受到关押并没收土地。在他出逃之后成功夺回对蒂罗尔的统治权,并移都因斯布鲁克,从此因斯布鲁克成为哈布斯堡统治者的官邸所在,开启了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上升阶段。
1420年骡嘴的马格莱特
蒂罗尔家族最后的一任女侯爵“骡嘴巴的马格莱特(Margarete)”把由她统治的家族领地转让给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四世,而没有像人们当时预期的交托给巴伐利亚,这一事件成为巴伐利亚和蒂罗尔长期以来的纠结。陈列于蒂罗尔州立博物馆的蒂罗尔宫殿祭台还保留着对这位女统治者的记忆。
1363年通过继承的方式蒂罗尔家族的曼哈德二世
(Meinhard II)获得蒂罗尔的东部地区,从此勃兰纳山关南北成为统一的统治区域。“山中之国”出现今天的雏形。他在位期间建造了施汤姆斯(Stams)本笃会修道院。
1271年蒂罗尔侯爵
安德克斯家族后继无人。通过联姻蒂罗尔侯爵获得这一地区的统治权。他居住在美朗( Meran/位于南蒂罗尔,现属意大利)的蒂罗尔宫,因此他所统治的这一块土地也被称为蒂罗尔。
因斯布鲁克
巴伐利亚侯爵安德克斯(Andechs)统治期间形成的一处集市,安德克斯侯爵通过跟兄弟会修道院的土地交换协约获得因河南岸的土地,并于1186年建造第一座因河桥连接两岸。1237年以“Urbus oenipons”的名字出现于历史记载中。
1186年威尔顿兄弟会修道院

普莱蒙斯坦特塞兄弟修道会来到威尔顿。1138年举行了修道院教堂开光典礼。这家教会团体在因斯布鲁克拥有大量土地。修道院的院长拥有极高的权威。
1128年孔哈德二世
孔哈德二世(Konrad II)从博列克森主教(当时直接从属于国王的最大领主)获得“阿尔卑斯中心”领土统治权,这块土地继而成为各诸侯的争夺对象。安德克斯侯爵(990-1248年在位)获得今北蒂罗尔的统治。
1027年巴伐利亚地名
巴伐利亚地名:在今天的蒂罗尔州当时有很多巴伐利亚人的居住点。在十世纪时,天主教的主教所在地由南蒂罗尔的赛本修道院( Säben)移到博列克森( Brixen/位于南蒂罗尔,现属意大利)。
公元六世纪勃兰纳罗马古道

由奥古斯大帝的两个继子缇博鲁斯 (Tiberius)和德禄苏斯( Drusus)建造的穿越勃莱纳山关的道路——这条道路在中世纪时期成为连接欧洲南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现威尔顿圣殿所在的威尔狄德纳(Veldidena, )公元二至三世纪期间是罗马人在阿尔卑斯地区最重要的营寨。罗马老兵们在此定居并与当地的莱特人通婚,由此产生莱特-罗马民族。
公元前十五年